韩氏宗谱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韩氏文化 >韩氏宗谱

绍兴《羊山韩氏宗谱》及其文献价值

新闻来源: 时间:2013-09-05 22:37:37

提要:本文据存世之《羊山韩氏宗谱》,佐以其他文献并田野调查资料,考述了羊山韩氏之源流、历代科举及游幕人物,辩正了羊山韩氏与宋代名臣韩世忠无涉,并对《羊山祖居记》、《躬耻斋文钞》等重要文献作了考证、补遗。
关键词:绍兴羊山   韩氏宗谱   史料研究
 
东南大邑绍兴城之西北三十里有羊石山,俗称羊山。倚山而居的山头、山南两村落以韩姓最盛,达千余人,故称羊山韩氏。
韩氏于元季落户羊山,《羊山韩氏宗谱》初修于明末,共十六卷。清代乾嘉年间韩易临(1730—1809)、韩赞育(1767—1825)父子更又迭修。惜乎“咸同间突遭发匪兵燹,全村半为邱墟,旧谱家集尽付丙丁”,所存者惟残谱数册而已,“且自罹此巨劫后,殷实者多半皆中落”。之后数十年间,从无提议修谱。民国十六年(1927)春,绍兴县齐贤乡山头村韩氏族自治会议决重编《羊山韩氏宗谱》,旋于五月三十日至八月四日在《绍兴民国日报》刊登“绍兴下方桥韩氏修谱”广告。十七年三月初一,山头村韩氏族自治会第11次会议议决成立“羊山韩氏谱 局”,委任族正(副族长)韩迪周为监谱,辑谱董事韩百年,助理董事韩章友、韩思惠。成员尚有北方调查员韩舜臣(字九峰)、南方调查员韩元榖(字勺槎)、杭 绍调查员韩师袁(字纯松)、近村调查员韩汝骏(字友笙)、校勘员韩步先(迪周长子)、誊写员韩师茂、会稽员韩师周(字渭望)、杂务员韩嗣云(字瑞森),迪 周侄韩百年兼任采访与纂辑。于是抄神主、查户口、询父老、检历代之祭簿,凡涉修谱事宜,皆有条不紊。民国十九年(1930)夏谱稿编辑告成,曾任清东三省 总督赵尔巽、光绪举人安昌徐学桢以及民国山东盐运使绍兴寿鹏飞等为谱稿题赞。韩迪周独出刊资500银元,翌年二月交由绍兴印刷局排印100部。该谱版心题 “羊山韩氏宗谱”、“羊山”、“昼锦堂”。谱纵26.5厘米,横15.5厘米,以集一、集二、集三上、集三下,共三集四册为一部, 每部410页。集一谱序、史传、家传、名著、碑记、联额、字辈、遗像。集二、集三,为世系、补遗、备考,并附勘误表、经费表及参考书目等。有民国韩复榘、 韩国钧、韩澄、韩钦明撰序,并保留旧谱中宋俞钦、曾巩、张九成、李纲、陆秀夫,明陈性善,清许宗彦、饶廷选、刘长佑等的题赞。目前存世的《羊山韩氏宗谱》,据载上海图书馆藏有一部,但缺集三上。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图书馆亦藏一部,四册全。笔者所经眼,为绍兴县档案馆及绍兴县齐贤镇居民韩全标(1935年生)各藏一部。前者所藏缺集三上,而韩全标庋藏的一部四册全,且有韩迪周亲笔题识。对《羊山韩氏宗谱》的研究,在庄辉明、唐燮君合著的《中华姓氏谱·韩姓卷》中已见成果,但局限于世系源流。笔者依据上海图书馆所藏版本,结合韩全标家藏之足本,对《羊山韩氏宗谱》的文献价值,作初步研究。
 
羊山韩氏源流
民国《绍兴县志资料》(第一辑)“氏族志”所录124氏、483族中,多有提及“宋建炎随高宗南渡至绍兴”。表明今绍兴人的先世大多来自中原。羊山韩氏也不例外。
北宋名臣韩琦曾孙韩肖胄(1075—1150),相州安阳(今河南安阳)人,靖康之乱随宋室南渡,绍兴十年(1140)五月以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,偕弟肯胄、膚胄、膺胄始居越城。越城韩氏自此始。韩肖胄终老于绍兴,葬会稽县太平乡日铸岭。肖胄曾孙韩商(1177—?),由城区西小路徙居山阴县北柘林村。韩商裔韩晧(1277—1350),于延祐五年(1318)避元朝征辟移居羊山东麓山头村,是为羊山韩氏之始。越四世至仕诚、仕端、仕能(1423—1491)、仕华、仕昂辟地治舍,遂称巨室。韩仕能第四子韩雷(1476—1538),孙韩登(1528—1574),曾孙韩俸(1562—1628)、韩儆,韩俸于明万历初分居羊山之南,地名小山南,为羊山韩氏小山南分支。小山南韩氏在清康熙间“人齿渐盛”,族分七房,继而又有他迁“兴化、杭城、北京、苏城”等处。康雍年间,羊山十五世韩其炯(1708—1792)由山头迁居下方桥镇上竹场溇,是为韩氏竹场溇分支。又膺胄九世孙悦兴裔于明嘉靖间由西小路经柘林亦有徙居山头村,是为后韩系,聚居地名曰“后韩溇”。历史的长河经元明清流淌到民国,羊山韩氏繁衍逾廿代,谱辈字行列至“火明土永木茂,竹承一本大宗”。
 
羊山韩氏科举人物
旧时韩氏宗祠有联云:“男耕读女纺织家承百年之业,藏诗书教子孙文起八代之衰。”韩氏世家倡导耕读传家,乃致文风昌盛。《羊山韩氏宗谱》记载,有清一代共出文武科举人5人。他们是韩又琦、韩绍琦、韩绍寅、韩清瑞和韩开济。
韩 又琦(1650—1693),字公复。康熙八年(1669)武科举人。敕封文林郎。韩绍琦(1655—1716),字继魏。康熙十七年(1678)武科举 人。敕封文林郎。韩又琦与韩绍琦为兄弟,先后中武举,乡里传为美谈。浙江巡抚陈秉直(?—1687)书额“兄弟联芳”以赠。该匾的上款为“钦命巡抚浙江等 处地方提督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副都御史加六级陈秉直为”,下款:“乡进士康熙己酉科举人韩又琦康熙戊午科举人韩绍琦立”。 “兄弟联芳”匾有二,一在韩氏宗祠,另一块悬在小山南韩家台门的门斗之上。两匾均毁于“文革”。据《清代职官年表》,陈秉直在任浙江巡抚是康熙十三年(1674)至十八年,则知“兄弟联芳”匾至少存世近290年。令人欣喜的是,韩家台门尚存原匾额之下的铁制云托。经实测,台门开间4米,云托间距1.7米。“当时匾的宽度达2米,高度80厘米左右,为白底黑字”;韩绍寅,学名庚,字秋圃。嘉庆丙子(1816)科顺天中式举人。敕封文林郎。是科山阴、会稽两县中举22人,其中山阴14人;羊山韩氏中 第四位中举的韩清瑞(1790—1863),小名镛,又名栋储,字铁笙,别号小峰。嘉庆戊寅(1818)科举人。敕封文林郎,大挑授云和县、乌程县教谕。 于道光二十六年(1846)八月十一日,奉署山阴县正堂,加六级,纪录十二次,又军功随带一级。韩清瑞是恩科举人。有清以科举为抡才大典,顺治元年 (1644),定以子午卯酉年乡试,辰戌丑未年会试。“康、雍年间起,凡皇帝登极或大寿之年,均加科,曰恩科。如该年正逢乡试正科,则将正科或提前一年举行,或移后一年举行”。嘉庆二十四年是己卯年,适逢皇帝六旬,因而该年的正科提前到二十三年(1818)举行。 该年山会两县中举32人,韩清瑞为其一。镌有“恩科”两字的旗杆石今尚存于山头村土地庙;韩开济(1850—1899),字达轩。同治己巳(1869)邑 庠生。庚午(1870)举人。是年山会两县中举者18人,李慈铭、陶在铭、陶祖培均在列。乾隆中叶,清廷以举人入仕之途拥滞,命在会试后,挑选落第举人, 引见录用,是为大挑。韩开济在光绪十五年(1889)年届不惑大挑二等,任衢州、开化县训导。学而优则仕。读书做官,何其辛苦。如鱼饮水,冷暖自知。
以上五位举人的科举年份等相关履历,均能在民国《绍兴县志资料》之“选举志”中得到印证。“选举志”的资料又表明,有清一代共有11位韩姓举人。这其中有4位山阴人中武举,羊山韩氏占2位。中文科的会稽2人、余5位皆山阴,而羊山韩氏又占3位。然在目前出版的地方文献中,不见记载。
 
羊山韩氏游幕人物
“久 旱逢甘霖,他乡遇故知。洞房花烛夜,金榜题名时。”在中国古代,读书人通过科举得官爵,光宗耀祖,同时享有异于庶民的种种优待,实为人生最得意之事。然科 第的门庭毕竟狭窄,被挡于门庭之外的读书人,不得不寻求其它途径的求生之道。清代名幕汪辉祖《双节堂庸训》卷五载:“吾越业儒无成及儒术不足以治生,皆迁 而之幕,以幕与儒近也。”汪氏所言读书求功名不成,转而寻求其它途径,而唯有学习幕府工作这条道路,跟应试入仕途径还非常相近。另一名幕龚未斋概言之为“读书不成,去而读律”。
明 清时的州县官一到任上,往往延请能干、可靠的幕友来助其处理政务。幕友俗称“师爷”,师爷是官员的“西席”、“老夫子”,官员则是师爷的“东家”,或曰 “居停”,师爷的工作报酬,叫做“幕修”、“馆修”。师爷的分类,有刑名师爷、钱谷师爷及书启师爷等等。师爷作幕往往背井离乡、漂游四方,因而作幕又叫做 “游幕”。《羊山韩氏宗谱》所记载的四位游幕人物是韩企潮、韩茂栋、韩勺槎和韩迪周。
韩 企潮,字一帆,别字梦江,号观澜,晚号揆年。其曾祖父韩其炯,是山阴邑庠生。长兄韩企濂,山阴廪生。家谱中企潮传记仅10余字:“清国学生,赐军功六品顶 戴,游幕江南。”谱未载韩企潮的生卒年,考其祖父韩书楷雍正十一年(1733)生,乾隆四十三年(1778)卒。父亲韩传铭生年不详,卒于道光七年 (1827)。则韩企潮大约生活在嘉庆、道光年间。
韩 茂栋,字雨生,号浦云。道光八年(1828)生,光绪三年(1877)卒。谱载茂栋“初业儒,后迫于境,乃游幕直北(今河北北部)。居停有受赇枉法者,知 无不谏,不听,则辞馆。然聘时初不苟且,故北游,垂三十年,辞馆者仅一。卒亦未尝脱馆。所得馆修,寄家外悉以济亲友之贫苦者。时称行善老夫子”。茂栋是个 正直的师爷,居停有贪赃枉法,他坚决提出忠告。“不听,则辞馆”,正应了汪辉祖《佐治药言》书中说的“合则留,不合则去,是处馆要义”。范寅《越谚》卷上载:“衙门钱,一熢烟;生意钱,六十年;种田钱,万万年。”又谓“公门中,好修行。”注曰:“越多游幕,笔下生杀人。”旧时人们把幕业当作作孽或者不仁不义之业看待的。故民谚又云“作幕吃儿孙饭”。韩茂栋做了一辈子的师爷,实在不愿后代走他的老路,“后代、后代,全靠后人抬”,其子韩开济不负众望,终成同治庚午(1870)科举人,后又经大挑任两县的教谕职。
韩 勺槎,名元榖,以字行。乡人习呼“勺槎师爷”。同治十二年(1873)正月廿三生。系山阴邑庠生。弃书读律后,幕游皖北的灵璧、望江、广德、怀远、阜阳等 地,办理“县府道司行政、财政、司法事宜”。勺槎于刑名、钱谷等样样精通,可谓是多面手。辛亥革命后,任望江、广德、凤台等县承审员。《中国历代职官辞 典》载:“承审员,官名。民国三年(1914)北京政府定:未设法院各县,由县知事兼理司法,得设承审员一至三人,职为协助审理案件并共同负责。十二年 (1923)定:凡各县属于初级管辖之案件,概归承审员独自审判(仍用县公署名义)并负责。”由此可知,韩勺槎入民国在北洋政府里的“承审员”,其实就是他原先干的刑名师爷。诚如项文惠《绍兴师爷》书中所言:“尽管在民国以后,绍兴师爷作为一个群体已经不复存在,然后,其地位和作用并非马上湮没无闻,各级行政官吏仍然不断起用绍兴师爷。”韩勺槎从一个清末的师爷,终于跻身北洋政府官吏行列。勺槎师爷“性宽厚,嗜酒,好诗文,善隶法”,著述颇多,惜无专集存世。1951年阴历十月廿五日去世。
韩 迪周,谱名本初,学名师善,官名篆,以字行,里人多呼“迪周师爷”。为山阴邑庠生。同治九年(1870)六月廿九生。迪周出自书香门第。祖父韩清瑞,嘉庆 戊寅恩科举人。伯父韩廷焕(1812—1881)、父韩廷夑、长兄韩师箴、从兄韩师俊(1856—1893)皆山阴邑庠生。二兄韩师承(1863— 1895)是复试秀才。迪周本欲通过科举博功名,然其父认为“文章无价,不必应试”。29岁时投笔习刑名,充安徽按察使、布政使、安庆府各幕职。不数年, 即声誉鹊起,为安徽巡抚冯煦、东三省总督赵尔巽、四川总督王人文、民政部左侍郎裕厚所器重,“皆罗而致之幕下”。39岁充广东按察使幕职、提学使文案。 41岁任四川布政使总文案兼四川督署法科参事办事处总文案、执法处处长。民国四年(1915)任两淮盐运使秘书兼科长。十四年,充黑龙江全省烟酒事务局秘 书兼科长。以上是韩迪周壮年时的履历。其所任多为“文案”职,不妨作一说明。《中国历代职官辞典》“文案”条云:“①清代总督、巡抚衙门中草拟文牍、掌管 档案的幕僚。②官吏名。民国三年(1914)北京政府总统府设有洋务文案,即外文秘书。”可见,迪周41岁时所任四川布政使总文案,相当于今四川省政府秘书长之职。晚年的迪周辞政从商后,在哈尔滨开设“惠通酱园”,因经营不善倒闭。抗日战争前返 乡,一度出任齐贤乡乡长,至绍兴沦陷止。期间为绍兴县修志委员会委员。迪周由游幕而官,足迹南北东西,但热心故乡公益,先后创办齐贤乡第一、第二两小学。 又创办龙山小学(石佛寺内)。民国二十年主持重修石佛寺。1950年9月3日(阴历七月廿一)韩迪周去世,享年八十一岁。
羊山韩氏师爷有着浓郁的乡情,韩茂栋虽远在直隶北部作幕,然“所得馆修,寄家外悉以济亲友之贫苦者”;韩迪周游幕足迹遍及安徽、广东、四川、黑龙江等祖国的南北东西,但不遗余力在家乡发展教育事业,于今口碑甚佳。
 
羊山韩氏著述简目
《羊山韩氏宗谱》列有参考书目,书目分经、史、子、集、谱、辞书、薄籍、碑记及杂件等9类,总计达150余种。其编纂时参考了古越藏书楼、鲍氏藏书楼等的多种藏书。羊山韩氏所撰近10种著述也列入参考书目。它们是《韩铁笙公遗集》、《静观轩印谱》、《咸有集》、《韩迪周公全集》、《玉铿簃诗文集》和《逋仙学舍文集》等。
《韩 铁笙公遗集》,韩铁笙撰。韩铁笙(1790—1863)名清瑞,以字行。嘉庆戊寅科举人。铁笙“工诗,擅文,博综群籍”。 退居里门,著书讲学,同邑翰林孙念祖、同乡进士吴讲、陆寿臣、同村举人何凤翔皆为其门生。著有《文字源流》、《聊寄斋文集》、《耕云轩词稿》、《仰峰书屋 诗草》、《潞河杂咏》等。其中《耕云轩词稿》,民国《绍兴县志资料第二辑·书目》著录。 羊山石佛寺天王殿所镌楹联“面石佛以扬辉永护,偕钱王而作肃宝杵同赡”,为其撰书;《静观轩印谱》,韩廷燮撰。韩廷燮(1835—1892)字理斋,韩清 瑞次子。山阴邑庠生。“好吟咏,工篆刻,尤长楹联”。所著有《羊石山房诗存》、《小晚香亭联稿》及《静观轩印谱》。《绍兴县志资料第二辑·书目》著录《静 观轩印谱》; 《咸有集》,韩师箴撰。韩师箴(1867—1914)字渻三,韩廷燮长子。山阴邑庠生。以军功诰封朝议大夫,晋封中议大夫。幼承家学,善吟咏。所著由其子 韩百年厘订为《咸有集》;《韩迪周公全集》,韩迪周撰,迪周另著有《书绅要旨》、《劫馀草》;《玉铿簃诗文集》,韩百年撰。韩百年(1894—?),谱名 大同,学名嗣铿,字百年,别字博彦,号攻坚。绍兴龙山法政学校修业生。任绍兴县立第一校、第二校、商业夜校教员,并任齐贤乡第二校校长。就聘《绍兴教育周 刊》主笔,并绍兴县教育行政会议议员。韩百年另著有《清史论略》、《重增幼学琼林补注》;《逋仙学舍文集》,韩步先撰。韩步先(1895—?)学名嗣琦, 以字行。别字逋仙,号羊石山人。民国十四年(1925)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毕业。曾任上海国文专修校、上虞春晖中学、新昌县立中学等教员。善为文笔,被《绍 兴民报》、《越州公报》、《绍兴新闻》诸报馆聘任主笔多年。民国十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,是大革命时期绍兴入党最早的党员之一。
羊山韩氏的著述,惟《耕云轩词稿》和《静观轩印谱》在《绍兴县志资料第二辑·书目》著录,其余书目不见于他书记载。
 
 
《羊山祖居记》及其作者
《羊山韩氏宗 谱》集一“名著拾遗”有《羊山祖居记》,该文500余字,笔者试加标点,摘录如下:“山阴为越之北境,而羊山又在山阴之北,去郡城二十五里,负海而立,绵 亘数里,前后左右村落环聚。其南为沙田、为溧埭、为陈家坂;其东为柘林、为朱墅、为陡亹;其西为湖墺、为兴浦、为杨家弄;其北为下方桥、上方桥、为陶里。 而下方桥又为羊山前后左右贸易之市。予族居羊山之南,名小山南;其西居多陈姓、烟火数百家,名大山南;其东居皆同姓,以其在山之头,名山头;而比居皆冯 姓、陆姓、孙姓;……自海水为灾,屡兴石工,而采凿无余,残山剩水,碧涧深潭。问所谓羊山者,无存焉。……予故为记之,以示予族后世子孙,居他方而欲访祖 居者。文若潮撰”《羊山祖居记》标题下注明出处是“山南谱”。按“山南谱”,即《羊山小山南韩氏支谱》,今有抄本庋藏于绍兴图书馆特种文献部。馆藏《支谱》为残本,据目录,谱原有八卷,今存卷一、卷二。目录卷八列有《羊山祖居记》标题,而文已佚。甚感遗憾。幸亏韩百年有心人,将此文收载于《羊山韩氏宗谱》,使这篇重要的乡邦文献得以存世。《羊山祖居记》文末所署“文若潮撰”,《支谱》载:羊山十四世孙韩宣谱,字文若,官名潮。《羊山韩氏宗谱》载曰:韩宣谱(1748—1821),一字文达。为山阴附生。30岁入国子监,改学名为韩潮。中年游学燕京。“丙辰(1796)秋自北平归里”,与族从弟韩宣志(官名绍荆)等增补重修《羊山小山南韩氏支谱》,甲戌岁(1814)谱成。可以肯定的是,韩潮撰《羊山祖居记》,最迟是在清嘉庆十九年(1814)。
昔之羊山,“广可数百亩”。自隋构筑越州(今绍兴)罗城始,羊山遂为采石场。清康熙丙子(1696)九月既望,朱彝尊(1629—1709)偕六人游羊山,但见羊山已“为宫、为霍、为岌、为峘……洼以为洞,潴以为潭”。经村民累世开凿,羊山已成残山剩水,碧涧深潭。无怪乎韩潮叹曰:“问所谓羊山者,无存焉。”韩潮为使本“族后世子孙,居他方而欲访祖居”,特撰《羊山祖居记》,以羊山东西南北的村落,来确定羊山的坐标,兼及族系渊源、地理风貌。
《羊山祖居记》涉及10多个自然村地名,个别地名与现今的写法大相径庭。例如朱墅、陡亹、湖墺、溧埭,今写作朱储、斗门、湖岙、立岱。以溧埭为例,村傍西小江而建。该村在明成化间(1465—1487)名“栗埭”,“埭”即堵水的土堤,古人以“栗埭”作地名,自然有它的含义。清邵廷采(1648—1711)《思复堂文集》卷六《全氏谱后序》中写作“瑮埭”。民国时期又一度作“塛埭”。建国后,政府为使群众认读及书写方便,以谐音改为“立岱”。《羊山祖居记》中的地名反映了原汁原味的地情信息,具有特殊的文献价值。
民 国二十八年(1939),绍兴县修志委员会刊行《绍兴县志资料》(第一辑)“乡镇”册,该册附录前跋云:“前人记述及采访所得,有彷佛地志体裁者,已悉入 《地志丛刻》中。别有里、巷、村,或夸其地望、或称其形胜、或正其名称,所自短篇记述,旧闻流传,盖亦不少,兹就已得者附于此。”“附录”依据《羊山韩氏宗谱》,全文照录《羊山祖居记》,惜因转抄而遗漏“上方桥”三字。该句完整应是“其北为下方桥、上方桥、为陶里。”
 

?